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建设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深圳经济特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在40多年的时间,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到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经济特区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过去十年,深圳经济总量连续越过两万亿、三万亿大关,城市显示度不断增强,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起笔未来,深圳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历史重任,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努力续写春天的故事,将先行示范区的康庄大道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世界超大城市往往是各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指出,在群象起舞的大城市实力比拼中,深圳不遑多让,成为全球3万亿城市中最年轻的城市、极具活力与创新力的城市。“一座城市以40多年的发展,就能跻身全球3万亿城市之中,这不仅是深圳创造的中国奇迹,也是深圳创造的‘世界样板’。”
不仅仅看GDP总量,深圳在地均GDP产值的表现上同样堪称惊艳。
众所周知,深圳的面积仅为约2000平方公里,这一土地面积在全国的土地面积占比仅为0.02%。在全国2021年114万亿元的GDP中,深圳一城的占比却为2.6%。
深圳用仅占全国0.02%的土地面积,却创造了全国2.6%的GDP。这足以看出深圳对于全国的贡献,以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意义。
与此同时,面对这样的产出效率也不免让人产生更高的想象,如果全国多几个深圳这样的城市,那么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将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细看深圳这十年的产业发展,除却在电子信息、港口贸易这些传统优势领域继续高歌猛进外,深圳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消费零售等领域的表现也格外抢眼,不断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持续提供新动能。
今年8月3日,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揭晓,深圳上榜企业增至10家,首次达到两位数,比亚迪顺丰首次上榜。根据深圳“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深圳经济总量将达4万亿元。这意味着,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世界城市发展奇迹,还将在中国南海之滨继续激情演绎。
人口是城市发展格局演化的另一缩影,也为观察解读深圳的非凡十年提供了另一个思路。
过去十年,深圳增长了多少人?
答案是超过700万。
十年增长700多万人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相当于一个像保加利亚一样的中等欧洲国家总人口规模。
《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和《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深圳不仅是广东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也是广东最“青春”的城市,还是广东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最多的城市……
而每年到了毕业季,深圳在多个毕业生首选城市的榜单上也是常年霸榜前三。即便是一些北方高校的毕业生,也不远万里来到深圳追梦。
这些足以说明,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对于全国各地的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深圳在过去10年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城市,年轻人纷纷用脚投票,选择来到深圳奋斗打拼,在享受高水平城市生活品质的同时,期冀可以获得人生事业的丰收。
当然,深圳人口集聚效应显著,除却其本身的城市魅力外,自然也离不开其施行的较有吸引力的人口政策。
2016年8月,深圳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户籍迁入若干规定》等文件,提出将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对人才入户量不设指标数量上限;新增居住社保入户渠道,将长期在深工作和居住的存量非户籍人口有序转化为户籍人口。
同一年,深圳将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博士的租房相关补贴从6000元、9000元、12000元分别提高至15000元、25000元、30000元。2017年落户门槛放宽至35岁以下专科学历人才,对新引进的两院院士和杰出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60万元的奖励。
“降户籍门槛+发放补贴”的举措,让深圳人口迅猛增长,从2016年到2020年,深圳每年新增的常住人口数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名列前茅。
更为值得惊讶的是,深圳在过去10年里,人口质量也实现了巨大的进步。
就在不久前,世界著名数学大师埃菲·杰曼诺夫正式获聘为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杰曼诺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菲尔兹奖获得者,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过去10年,一大批像埃菲·杰曼诺夫这样的国际“最强大脑”纷纷来到深圳,既为这座城市的诚意所打动,也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吸引。
而这种一流城市和一流学者的双向奔赴也形成了科教创新的正向循环。
截至2022年7月,在深全职院士达77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超2.2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660万人。
随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建设,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一批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从当年的“孔雀东南飞”到如今的全球英才聚鹏城,一拨又一拨时代追梦人正在深圳的“创新链条”上爬坡跃升,助推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
过去10年,生活在哪一个城市最有自豪感?
对于这个问题,深圳一定是其中的答案必选项之一。
的确,过去10年,确实鲜有哪个城市可以像深圳这样,不断有国家层面的政策红利加持。
深圳是这么介绍自己的:当前,深圳作为多重国家战略交汇之地,正处于“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黄金发展期。
所谓的“双区”驱动,是指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
而“双区“叠加,是指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
“双改”示范,则是指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
在国家赋予深圳的5个重大政策红利中,除了深圳经济特区是发生在2012年之前,其余4个全部来自于过去的10年。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炉,给予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核心引擎之一的重要定位。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光荣历史使命。
2020年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发布,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前海迎来了物理空间和政策空间的“双扩容”。
多重国家战略在时空演进中提升了深圳的城市地位,开辟了深圳发展的新境界,也让生活在深圳的人更有信心和底气。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3年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深圳,旗帜鲜明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在“一国两制”方针和粤港澳合作框架下,深入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深圳所能,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携手港澳和湾区其他城市共同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3年来,深圳56项重点任务中14项已经完成、42项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展、多点突破、蹄疾步稳、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
自2020年10月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发布以来,从中央到广东省到深圳市层层推进。目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实施。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要求各地推广借鉴深圳五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仿佛岁月的回响。当年的蛇口开山炮声犹然在耳,如今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机勃勃,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眺望未来,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深圳正跃然于纸上。
再过8年,2030年,到那时,深圳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再过13年,2035年,到那时,深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再过28年,2050年,到那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走过非凡十年,深圳演绎精彩篇章。
迈向新征程,深圳更加自信坚定。